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苑 >> 正文

民以食为天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

“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楚汉相争,刘邦据守荥阳、成皋。荥阳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秦时建立的小城,因城内有许多专门储存粮食的仓库,故称为敖仓。在楚军的猛烈攻击下,刘邦计划后撤,把成皋以东让给项羽。谋士郦食其就此进言:“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他指出,敖仓是天下粮仓,贮藏了大量粮食。楚军攻克了荥阳,却不坚守敖仓,这是上天帮助汉军成功的好机会。如果放弃成皋,退守巩、洛,把这样重要的粮仓拱手相让,恐怕今后再也无力跟项羽一战。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迅速调动兵力,最终占据敖仓,扭转了战局。

传统中国是崇尚农业、以粮为本的国家,重农思想始终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上古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稻、黍、稷、麦、菽、麻等,其中稷也就是谷子,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它都是极为重要的粮食,因此古人用稷代指谷神,与代指土地神的“社”合称为社稷,代称国家,把社稷作为一个国家安定的根本。相传,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时,指出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为“洪范八政”,即古代国家治理的八大要务分别是管理粮食、布帛与货币、祭祀、工程与土地、赋役征敛、刑狱、礼仪、教育诸事,而“食”被排在首位。到了东汉时期,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将其记载为“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粮食安全历来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管子》记载:“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谆谆告诫只有重视农业生产并能大量储备粮食的国家才能强大无敌。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大兴种粮,用粮换梁国、鲁国的锦帛,于是梁鲁两国广泛种桑养蚕。几年后,齐国不再拿粮食去换锦帛,梁鲁两国因粮食不能自给,遂灭。可以说,粮食生产紧紧与百姓生活、国家盛衰联系在一起。因此,古时国家治理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与储备等问题。早在秦汉时期,就已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多层次、广分布的粮仓体系。西汉制定了严格的粮仓管理制度,在西汉华阴京师仓的遗址出土了粮仓簿册,其中详细记录了谷物数量、品种、出入、经手人、核验等项。

从古至今,粮食始终是“政之本务”。近代中国苦难深重,百姓“有终日不得一饱者,亦有兼日而食者,饥饿难忍,则潜至巷尾常于垃圾堆中,拾取人家所弃之腐鱼臭肉……”吃上饭、吃饱饭,成为那时百姓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放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上,一些专家预测,“由于人多地少等原因,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

养活中国人的注定是中国人自己。“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1958年起,由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的垦荒大军,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一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拓荒,把“北大荒”建成了“北大仓”。几十年如一日,袁隆平带领科研团队埋头苦干,无怨无悔、顽强拼搏,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目标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又一次次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努力,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2021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困难,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比上年增长267亿斤,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老百姓最朴素的话透出的是我国的国情。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心怀“国之大者”,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就会更足,奋进新征程的步履就会更加坚实。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